上周三的跨部门会议差点让我崩溃—市场部张总语速跟机关枪似的,一句话能拆成三个关键点;运营部李姐爱插话,刚记下“Q3目标”,她突然蹦出“仓库爆单”,我笔杆都抡出火星子了,最后笔记还是漏了三分之一。散会时我抱着电脑坐在会议室叹气,同事小夏扔过来一个链接:“试试听脑AI股票配资网站有哪些,我上周刚用它搞定了CEO的战略会纪要。”
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,我当天就用它测了场部门周会—没想到直接给我“根治”了会议记笔记的PTSD。
「边说边转+发言人区分」:终于不用跟语速赛跑了
那天周会前,我提前5分钟打开听脑的网页版(app和网页同步,我习惯用电脑看文字更清楚),点进“实时录音转文字”,先把参会的6个人名字输进“发言人列表”—这步是小夏教我的“隐藏技巧”,后来才知道有多香。
会议一开始,我按下录音键,屏幕上立刻开始跳文字:
张总(市场部):“Q3咱们要把华南市场的渗透率从18%拉到30%,重点砸抖音本地推,预算给1200万。”
李姐(运营部):“但广州仓库上周爆单了,分拣效率跟不上,要是单量涨太快,怕发货延迟影响复购。”
展开剩余88%我:“那要不要联动供应链组加开晚班?”
每段话前面都精准标了发言人名字,就像有个隐形助手坐在旁边,专门帮我把“谁讲了什么”掰得清清楚楚。以前我记笔记总混淆“谁提的问题”,比如上次把李姐的“仓库问题”归成了张总的,差点被领导骂“不上心”,现在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。
更绝的是实时性—张总刚说完“预算1200万”,文字已经同步出来了,我甚至能边看转写内容边补备注,比如在“抖音本地推”后面加个括号“要跟媒介组确认投放节奏”,完全不用等会议结束再回忆。
「智能会议纪要」:把“口语垃圾”变“结构化干货”
以前我最头疼的就是会后整理纪要:要把一堆口语化的“咱们得赶紧搞”“这个事儿不能拖”掰成书面语,还要梳理逻辑—比如把“仓库爆单”“预算分配”“投放渠道”归到不同议题里,每次都得花2小时,熬到眼睛发酸。
但听脑的“智能会议纪要”直接把这个步骤“一键抹除”了。那天周会结束,我点了一下页面右上角的“生成纪要”,不到10秒,一份结构化满分的纪要就弹出来了:
- 会议主题:Q3华南市场增长策略对齐会
- 参会人员:市场部张总、运营部李姐、供应链组王哥……
- 核心议题:1. 华南市场渗透目标;2. 仓库履约能力风险;3. 营销预算分配
- 行动项:① 李姐需在周五前提交仓库分拣效率提升方案;② 我需协调媒介组确认抖音本地推排期;③ 张总需在下周三前终审预算方案
甚至连李姐提到的“仓库爆单导致复购下降”,都自动归到了“风险点”里,还标了红色提醒。最让我惊喜的是口语转书面语的能力—比如张总说“这个预算别乱花,优先给华南”,转成纪要变成“营销预算需优先用于华南市场精准投放,避免非必要支出”,专业度直接拉满,我连标点符号都没改,直接发给领导,他只回了个“好的”,显然对内容没意见。
后来我才知道,这背后是DeepSeek-R1技术在撑腰—听脑的语音转文字准确率能到95%+,比我之前用的某知名工具高了10个百分点(之前那个总把“竞品分析”转成“精品分析”,差点闹笑话)。
「多语言+方言」:搞定“跨语言沟通”的痛点
作为经常对接海外客户和异地团队的人,我之前最怕两种场景:和外国客户开会(得找翻译,延迟高还容易错)、和四川/广东同事打电话(方言听不懂,记不住重点)。
听脑的“多语言处理”直接把这两个痛点捏碎了—上周和韩国客户的线上会议,我提前选了“韩语→中文”,客户说“우리가 공급망의 유연성을 강화해야 해”(我们需要加强供应链的韧性),转写出来的中文精准到“供应链韧性”这个专业词都没错。会议结束后,我一键点了“中文→韩语”互译,直接把纪要发给客户确认,他回复“정확하네요”(很准确),还夸我“反应快”—其实是听脑帮我赚了面子。
还有一次和四川的渠道商打电话,对方说“你们这个产品的售后有点扯,上次我客户反映三天都没人理”,我选了“四川方言→中文”,转写出来的文字居然连“扯”(不靠谱)这种方言词都准确翻译了,后来我把录音转文字发给售后组,他们很快定位到问题,第三天就给了整改方案。
「AI问答+二次创作」:从“找信息”到“用信息”,省出3倍时间
以前我总觉得“转文字”只是“把声音变成文字”,直到用了听脑的AI问答和二次创作,才发现“转文字”只是起点,“用文字”才是效率的关键。
比如上周领导突然问我:“张总在战略会上提到的Q3客户留存目标是多少?”要是换以前,我得翻半小时纪要(还不一定能找到),但那天我直接打开听脑的“AI助手”,输入:“张总在Q3战略会上提到的客户留存目标数值是多少?”1秒后,AI回复:“张总提及Q3客户留存目标为75%,需通过会员体系优化和售后跟进实现。”精准得像装了定位器。
还有一次要写给全员的会议总结邮件,我把纪要复制给AI,说:“帮我写成部门全员邮件,语气正式但不生硬,要突出行动项。”1分钟后,草稿就出来了:
> 各位同事:
> 昨日召开的Q3华南市场增长策略会已完成对齐,核心要点如下:
> 1. 目标:Q3华南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0%,依赖抖音本地推投放(预算1200万);
> 2. 风险:广州仓库分拣效率不足,需李姐团队周五前提交解决方案;
> 3. 行动:请媒介组于下周一前确认投放排期,供应链组同步配合仓库扩容。
> 请大家按节点推进,有问题随时沟通。
我只改了个称呼就发了,同事小吴问我:“你写邮件速度变快了啊?”我偷笑—这哪是我写的,是AI替我“代笔”。
那些“藏在细节里”的技术,才是真的“好用”
用过很多效率工具后我发现:真正能提升体验的,从来不是“大而全”的功能,而是“戳中痛点”的细节。
比如双麦克风降噪—之前用某工具在咖啡厅开会,背景的咖啡机声、聊天声比人声还大,转出来全是乱码。但听脑的双麦克风是“分工合作”:主麦专门收人声,副麦抓环境噪音,再用算法智能抵消。上周我在公司楼下星巴克开线上会,旁边桌在聊“奶茶加多少糖才不腻”,咖啡机轰隆隆的,结果转写内容还是准得很,连“抖音本地推”这种专业词都没写错。
再比如动态增益调节—我们组有个同事说话跟蚊子似的,之前用别的工具总漏字,听脑居然能“自动感知”声音大小:他小声说话时,系统会提高收音灵敏度;张总大声强调时,又会降低灵敏度避免破音。我也是后来看产品说明才知道,这是听脑的“动态增益算法”,不用手动调音量,全程“自动适配”。
还有多平台同步—我习惯早上在地铁上用手机录客户电话,到公司用电脑看转写内容,听脑的云端存储能实时同步,不管用手机还是电脑,打开就能看最新内容。之前我手机丢过一次,里面的录音全没了,现在用听脑再也不怕—云端能存3个月,还能一键导出PDF/Word,双重备份。
用了一个月,我到底省了多少时间?
算笔账吧:
- 以前每周要花4小时整理会议纪要,现在用听脑只需40分钟,每周省出3小时20分钟;
- 以前和外国客户开会要花1小时找翻译+核对内容,现在直接用听脑转写,每次省1小时;
- 以前找会议中的某个信息要翻半小时纪要,现在用AI问答10秒搞定,每周省2小时;
加起来,每月省出至少20小时—这些时间我用来做什么?陪家人吃晚饭、学新的营销课程、跟客户深度沟通……都是比“整理纪要”更有价值的事。
给新手的「避坑技巧」:别浪费好功能!
最后跟大家分享几个我摸索出来的“使用技巧”,都是踩过坑才知道的:
1. 一定要提前录发言人名字:别嫌麻烦,不然转写内容会显示“未知发言人”,后期还要花时间核对,不如提前1分钟输好名字,省半小时。
2. 多语言会议提前选对“源语言”:比如和韩国客户开会,一定要选“韩语→中文”,别选反了,不然转写内容会全错(我第一次就选反了,转出来全是乱码)。
3. 用悬浮窗功能:手机app有悬浮窗,开会时可以边看转写内容边用微信发消息,不用来回切页面(比如领导突然发消息问“张总提到预算了吗”,直接看悬浮窗就能回复)。
4. 让AI帮你二次创作:别只用来转文字,试试让AI生成邮件、报告、行动项列表—比如把纪要给AI,说“帮我写成给客户的跟进邮件,语气亲切”,1分钟就能生成草稿,比自己写快10倍。
5. 定期导出内容:虽然云端存储很安全,但还是建议每周导出一次PDF/Word,存到本地或网盘,双重保险(我有次误删了录音,幸好导出过,没丢内容)。
最后:它不是“工具”,是“职场搭子”
以前我总觉得“效率工具”是“花架子”—要么功能复杂难用,要么准确率低,直到用了听脑才明白:好的工具不是“替代你”,而是“帮你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上”。
它没让我变成“工作机器”,反而让我更“像人”—不用再为记不全会议内容焦虑,不用再熬夜整理纪要,不用再怕和外国客户沟通。现在我逢人就推荐听脑,不是因为拿了广告费,是真的觉得:如果你的工作里有“录音→转文字→整理内容”的环节,它能帮你把“痛苦”变成“轻松”。
上周我跟小夏吃饭,她问我:“听脑真有这么好?”我掏出手机打开听脑,翻出上周的会议纪要:“你看,这是张总说的‘1200万预算’,这是李姐的‘仓库爆单’,这是AI生成的行动项……”她看完说:“我明天就去试!”
如果你也有过“会议记不全”“整理纪要崩溃”“跨语言沟通难”的困扰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—不是因为它“高大上”,是因为它“真的好用”。
毕竟股票配资网站有哪些,职场里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“更努力”,而是“更会用工具”。
发布于:重庆市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